心理咨询师揭秘:是什么在让我们感到越来越疲劳?

时间:2024-03-20浏览:76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明明一天下来做的事情不多,但就是感到很疲惫;


下班回到家只想瘫着,乱扔的脏袜子,堆在洗碗盆里的碗筷,洗完还没晾的衣服......通通都不想理;


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总感觉心好累;


......


感觉自己耗尽了所有精力,只想躺着不动脑地放空一下。


而最近也有个很火的词,叫“文化体力耗尽”,是说打工人工作一天下班后,只有力气消费一些“娱乐垃圾”——刷短视频、社交游戏、打游戏......而没有一滴体力去看有营养的书和电影。


然而,许多本来想以此让自己放松一下的打工人们也会发现,每次玩了几个小时手机以后,自己非但没觉得放松和愉悦,不好的感觉反而会增加,明天工作压力还是大,刷手机到深夜明天又是犯困的一天......那些烦心事一件接一件,只会让自己更加焦虑,心情更加不好。


这种莫名的疲惫,怎么都休息不好,甚至越休息越累的状态,也许是因为你正处于心理性疲劳中。



 01

心理疲劳是什么样子的?


心理疲劳是指人们在长时间的认知活动后可能感受到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工作需要大量脑力劳动的人群中很常见。在大脑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后,人们会对工作生活的兴趣热情明显降低,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与我们能明显能感觉到的身体疲劳不同,心理疲劳很容易被人忽视,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1. 丧失兴趣、动机:


对一件本来很喜欢的事情,突然丧失兴趣、失去动机,如有位来访者说她原本很享受的烹饪的,但现在每天只想点外卖,就算不好吃也没有心气去煮东西了。这是心理疲劳一个很明显的警讯。


2. 丧失自信:


怀疑个人价值,不管是在生活、家庭还是工作中,都认为自己在其中的所作所为没有价值及意义。


3. 学习或工作效率变低:


心理疲劳最明显的表现是专注力变弱,工作记忆下降,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记忆意味着我们可以同时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而当心累时,也许会发现原本可以同时完成的表格我们最多只做一个,而且花的时间更多了。


4. 身体疲倦、疼痛:


当心理疲劳发出的信号被不断忽视时,便常常会通过身体表现出来。例如工作狂的人在一段高压工作后,总会生场大病;一些心理不够敏感的人,会发现身体没有缘故地疲倦,疼痛。


02

是什么在让我们感到越来越疲劳?


1. 功绩社会下,自我的压榨


哲学家韩炳哲指出,现代晚期的人,进入了一个功绩社会,现代人主体处于过度活跃的自我状态:这种鼓励让人们相信,“我永远可以做到更好,做最好的自己”。在这种执念的驱使上,人们会不停地燃烧自我,透支自己,去“喂饱”内心不断膨胀的自我。


这个现象,心理学有个称呼,叫有毒的生产力


现代社会,人的成就感绑定在生产力上,以成绩、结果作为衡量标准。这让我们需要不断进取,时刻准备好,总是在线。


这种状态下我们很难做到与工作脱离,享受真正的休息。例如即便出去旅游,想让自己充充电,但一刷朋友圈这个朋友在说自己刚拿下一个大项目,那个同事又刚刚升了职。好像自己一停下来,身边的人都在前进,自己会被落下,掉队,这种焦虑和恐慌感会让我们进入应激状态,而无法让自己真正地放松休息,反而是旅行一趟回来让自己更加疲劳。


2. 负性思维认知


想必不少长期承受慢性压力,深陷疲惫的人,都有尝试过关掉手机,让自己不受任何打扰好好地睡一觉,但结果醒来之后,却发现自己更累了,甚至心情更加低落。为何给自己充足的睡眠了,却还是没能缓解疲劳呢?


实际上,这与我们的大脑的运作方式有关。即便我们睡着了,大脑依旧也在运行,保持警觉、自我内省、情绪加工等等。就像人体的后台,也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而研究表明,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与反刍思维和负性思维认知紧密相关。当我们频繁启动它时,常常会引发反刍思维,导致消极情绪。


这也是为何我们什么都没干,却还是感到很累的原因。因为此时正是它最为活跃的时刻,即便睡着,大脑也在时刻运作,反刍:“下周又是一大堆任务,想想就头秃”、“上次跟同事闲聊,好像又说错话了”、“工作几年了还是这样子,真挺没劲的”......


在负性思维状态下,一旦让自己停下来,便开始冒出各种消极的念头,压力逐渐放大,进入了越累越不想动,越不想动越累的恶性循环中。


3. 内在资源不足


内在资源,指的是个体在处理困境时,平衡外部与内部的矛盾在冲突、压力面前保持自我意识,整合自我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高压的社会,世事繁杂,起落不定。拥有充足的内在资源,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安定,适应不断变化的心境和外界环境。相反,若内在资源不足,我们便容易感到生活失控,陷入婴儿般的无助中,自我随时会崩塌。


这种失控和无助会高度唤醒我们对未来的“红灯”:经济形势下行,这房贷还还得上吗?公司效益越来越差,会不会哪天就迎来中年失业?感觉身体越来越差,会不会哪天就出大毛病了?......


陷入无止境的焦虑中,内心混乱失序,消耗着我们巨大的能量,产生疲惫感,于是便做什么都感觉力不从心,更加无法体验到成就感,又加重了自我的压榨和批判。


03

如何让自己获得真正的休息?


心累时,人会突然变得很懒散。而这种懒散常常不被我们自己接受,甚至自我批评。但实际上,懒散反而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提醒着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了。


心理疲劳本身是一种阻遏性机制迫使机体进入休息状态,从而避免受到继续伤害,对机体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所以,当我们察觉到自己总处于有心无力、疲惫的状态时,不妨停下来,让自己好好地、真正地休息。


解除心理疲劳,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正念放松法


繁杂的信息轰炸、长期的精神紧张、高度的社会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都让我们没有放松和喘息的机会,让身心处于超负荷状态。


正念,或许能帮助我们让自己的大脑真正停下来,回归到我们自己的身上,关注我们的呼吸、身体、心灵;回归到当下,放下对未来的忧虑。


当你感到疲劳无力时,不妨拿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轻轻地闭上双眼,尝试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注意我们与呼吸有关的感觉(如胸部及腹部的起伏、呼吸与呼吸之间的挺短、每一次呼吸的深度等等)。


在呼吸过程中,脑海可能依旧会惯性浮现“杂念”,这很正常,不必阻止,更多将注意放回到我们的呼吸上就好。


心理疲劳状态下,意识习惯朝向过去或未来,而正念呼吸则可以将意识导向当下,回到“此时此地”的状态,这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摆脱疲劳。


2. 调整认知,摆脱思维陷阱


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引发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过度担心、自我否定、绝对化思维等思维偏差,思维反刍习惯都会让我们在本可以休息时依旧在不断耗能。因此,改变不良认知是缓解心理疲劳的有效手段。


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听听他人的看法,他人的角度会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从而减少绝对化思维。在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认知调整,摆脱思维陷阱。


3. 给生活增添新变量


长期处于高压的环境下,我们需要适当与之脱离,给自己一些新刺激,避免陷入麻木疲惫的状态中。


保持开放与尝试,不管是爬山、打球、看电影、还是下棋、游泳等活动,一方面可及时地调试放松自己,另一方面能让我们重新体验生活的新鲜与美好,使不良情绪和心态能及时地转移及释放。


而且,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时,我们可以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面对压力困境也能有更多的支持,无力与失控感的减低也能够有效地消除疲劳感。


4. 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完善自我


要想消除心理疲劳,光靠身体放松也是不够的,最终还要给我们的心灵来次心灵SPA。


心理咨询不仅可以调整我们的认知,也是帮助我们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有效方式。在咨询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的疲劳背后也许隐藏着我们未曾察觉的需求,疲劳又是在表达着什么,看看自己心里绷得紧紧的那根“弦”到底是什么,而死死拽着这根弦的又是什么。


转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