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薪火代代传,民族文化润心田” —徐州香包进校园活动(大学篇)

时间:2024-04-17浏览:298

为进一步弘扬非遗文化,激发非遗工艺的发展活力,2024417日,徐州工程学院的“守艺匠心—引领淮海地区非遗传承”项目公益团队,在敬本楼B101组织了“非遗薪火代代传,民族文化润心田”国家级非遗徐州香包进校园的公益活动,将充满地方特色的徐州马庄香包制作工艺引进校园,开展了线下实践教学和徐州香包绣制比赛。

本次公益活动旨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推动新质生产力在非遗传承领域的应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非遗传承,运用创新形式展现愈加年轻化的表达。活动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传承人刘彩云老师前来授课。刘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各种样式的精致香包,并对每种香包内的中药材进行讲解,教授学生们简单的辨识方法。“轻嗅一缕清香,拂去一身烦忧”。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佩戴香囊,有“避疫气,令人不染”之效。香包不仅是日常生活的精美装饰物,更能达到预防疾患、治疗养生的效果。一个个装着中草药的香包传递着浓浓的非遗情,传递着人民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徐州作为两汉文化发祥地,香包历史源远流长。20171212日,在徐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贾汪区马庄村,花30元买下一个“真棒”香包,笑称给王奶奶“捧捧场”。此次香包制作比赛绣制的就是“真棒”香包非遗传承人刘老师现场进行香包制作的教授,一针一线钩织出精美绝伦的“真棒”中药香包。

随着讲解的完毕,活动进行到高潮,参加活动的同学纷纷开始绣制自己的“真棒”中药香包,参赛者们以针线为笔,以布料为画布,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比赛现场氛围紧张而充满活力。在传承人的指导下,经过1个小时的激烈角逐,参赛选手们完成了香包的制作。每个香包一针一线都展现了同学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天赋,也寄托了身体棒棒、学业棒棒的美好寓意。制作结束后,刘老师和几位评委老师,根据香包的造型、针线工夫、图案样式、制作工艺、制作时长等几个标准,最终评选出了一等奖1组、二等奖2组、三等奖3组。

小小的徐州香包承载了中国人的礼与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更寄托了对佩戴者安康如意的美好祝福。非遗薪火代代传,民族文化润心田,通过本次徐州香包绣制公益活动,同学们深刻感受着香包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执手绣出了非凡的薪火相传图。同时也激励着项目公益团队成员,这群热爱非遗文化的年轻人,继续投入到历史文脉保护传承的使命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