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背后“蛐蛐”别人,能让关系更亲密?

发布者:蒋 琦发布时间:2025-05-19浏览次数:10

豆瓣评分8.7的《花束般的恋爱》中,麦与绢的相遇藏着当代社恐的社交密码:

两个错过末班车的年轻人,从吐槽加油站神曲太吵,到diss网红书店的摆拍套路,最后达成“XX作家真矫情”共识……原本陌生的灵魂,竟因一连串的“蛐蛐”而碰撞出心动的花火,成为“深夜压马路聊人生”的灵魂拍档。

可见,“蛐蛐他人”是人际关系中一种强力的粘合剂。当两个人发现彼此对某人或某事持有相同的负面态度时,往往会产生找到组织的归属感,从而拉进两个人的距离。

日常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本来互不了解的同学,因为对同一门课的某些设置有共同的不满,几句交流后迅速熟悉起来等等。

为什么蛐蛐他人会有奇效?什么样的蛐蛐效果最好?想知道答案的话,就接着读下去吧。

“蛐蛐他人”更能拉近距离 | 负性优先效应

Weaver & Bosson (2011) 的经典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1]。

研究者邀请了约140名大学生,要求每个人先选出一位自己“有点喜欢”或“有点讨厌”的教授,并给自己的态度评分(比如“虽然讲课无聊,但他给分挺大方”属于弱负面;“他的课简直是精神酷刑”则算强负面)。然后虚构一位“陌生人”,声称此人和参与者对同一教授持有完全相同的喜恶态度,让参与者通过“社会群体分类选择”任务测量熟悉感(即勾选陌生人可能归属的52个社会类别)。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① 弱负面吐槽组(吐槽教授的PPT配色/板书潦草)的参与者平均勾选了28个社会标签,显著多于强负面组(19个)和正面组(15个),表现出更强的“我好像很了解ta”的认知错觉;

② 强负面吐槽组(谴责教授的教学能力/人品问题)的参与者却产生社交戒备,担心对方是偏激的“键盘侠”;

③ 正面夸赞组(夸赞教授的板书工整/备课认真)的亲近感评分比弱负面组显著更低(19%)。

可见,一起背后“蛐蛐”他人比一同“拍彩虹屁”更能拉近彼此关系。这正反映了心理学上的“负性优先效应”——对他人的共同负面态度比共同正面态度更能促进亲密感。共享的负面态度通过提升主观熟悉感来促进亲密,这种效应在弱态度时尤为显著。然而,当吐槽变得激烈时(弱负面→强负面),其促亲密效果反而与正面评价无异,甚至可能触发防御机制。

负性共鸣 > 正面共鸣 | 真实的我

那么,为什么“蛐蛐”他人比夸夸他人更能拉近关系?

1、负面情绪表达传递真实可信度

人们普遍认为,愿意承担社交风险进行吐槽的行为,比程式化的赞美更能体现真诚。这是因为:

  • 社交礼仪要求我们保持表面和谐,因此赞美可能只是客套

  • 负面评价需要承担被反驳或传播的风险,这种风险承担会被解读为真实

  • 共同吐槽相当于一种脆弱性展示,类似于分享秘密的信任建立过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起抱怨的陌生人会更快产生亲近感,这种现象被称为负面情绪共鸣。就像两个抱怨航班延误的旅客,往往能快速建立临时同盟关系。

  1. 2、逆向人格推断效应

当一个人进行具体吐槽时,听众会启动逆向人格推断机制:

  • 从吐槽内容(如他总在会议上抢功)反向推导吐槽者的价值观(重视公平)

  • 负面评价比正面评价包含更多信息维度(讨厌什么vs喜欢什么)

  • 具体吐槽会暴露吐槽者的思维方式和评判标准

相比之下,正面赞美往往停留在表面(如能力很强),难以提供深层人格信息。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实验显示,通过一个人的吐槽内容预测其性格特征的准确率比通过赞美内容高出37%。

  1. 3、共同敌人效应强化群体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人际bonding可以通过以下机制加强:

  • 对抗第三方的叙事能快速建立我们vs他们的群体界限

  • 共同吐槽会产生共谋感,类似战友关系

  • 负面评价需要更高认知参与度,促使双方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这种现象在职场新人社交中尤为明显。芝加哥大学研究发现,一起吐槽上司的新同事,其关系亲密度的提升速度是互相赞美组的2.3倍。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社交策略存在明显的边界效应:

  • 适度吐槽增强亲密度

  • 过度负面表达可能被视为抱怨型人格

  • 最佳效果出现在双方已有初步好感的基础上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一起“蛐蛐”他人可能在社会互动中起到“团结”作用,特别是在形成新的社交关系时。 

大脑会激活潜意识中的“部落结盟本能”[3],从而建立我们是一伙儿的微型同盟。这种心理上的共鸣让个体在建立人际关系时,感到更加舒适和安全。

蛐蛐他人”需适度 | 关系进阶法则

虽然“蛐蛐他人”能在社交初期有效拉近距离,但其作用存在明显的边界效应。Bosson等(2006)的研究表明,蛐蛐他人的亲近效果呈现“倒U型曲线”

  • 适度蛐蛐(轻度负面态度):比客套的夸奖更能打破尴尬,因为中低强度的负面表达既传递了真实感,又不会引发过多社交压力。

  • 过度蛐蛐(强烈负面态度):当情绪过于激烈时,无论正面赞美还是负面批评,都能清晰传递个人立场,此时二者的亲近效果趋于接近。但过强的负面情绪可能触发他人的防御心理,反而增加社交焦虑。

这一现象与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的现代诠释相呼应。传统观点认为,态度一致性(无论正负)是亲密感的基础,但新研究发现态度强度是关键调节变量

  • 低到中等强度:蛐蛐他人创造“共谋感”,符合“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社交逻辑。

  • 高强度:极端态度(如激烈批判或过度吹捧)会导致认知负担,他人需要消耗更多心理资源判断是否接纳,反而削弱亲近效果。

积极共鸣:关系深化的核心动力

尽管蛐蛐他人能快速建立表面同盟,但真正持久的关系依赖积极情感互动。研究表明:

  1. 积极事件分享(Capitalization):当人们讲述成功或快乐经历并获得共情回应时,关系满意度显著提升(Gable et al., 2006)。例如,朋友对你好消息的真诚祝贺,比一起蛐蛐上司更能增进信任。

  2. 共同意义构建:通过探讨兴趣、目标或价值观(如“我们都想创业”),双方从“蛐蛐联盟”升级为“成长伙伴”,建立更深层的认同。

  3. 情绪多样性:健康的关系需要负面共鸣与积极支持动态平衡。单纯依赖蛐蛐他人会陷入“情感耗竭”,而结合鼓励、幽默等正面互动能形成更丰富的情感联结。

实践启示:分阶段运用社交策略

  • 破冰阶段:轻度蛐蛐他人(如“今天地铁人真多”)可作为安全话题,快速建立初步信任。

  • 关系深化期:需转向积极互动,如分享个人经历、发掘共同兴趣,避免陷入负面循环。

  • 长期维护:在表达真实态度的同时,保持情绪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精准调节表达强度,避免极端化。

总之,蛐蛐他人是社交的“快捷方式”,但积极共鸣才是关系的“高速公路”。真正有效的人际联结,既需要敢于展示真实(包括适度的负面情绪),更需要主动创造共同意义与快乐体验。


结语

背后“蛐蛐”他人确实能迅速拉近关系,但真正长久的亲密关系,是从“共同讨厌”走向“共同热爱”,实现更深层次的共鸣与理解。

正如麦与绢的爱情,始于吐槽成于共鸣,最终却困于缺乏深层价值联结。这或许才是给现代人最深刻的启示——用共同吐槽打开话题,用积极共鸣深化联结。


一审:李欣

二审:史璐璐

终审:王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