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公豹的转身,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自我撕裂

发布者:蒋 琦发布时间:2025-03-12浏览次数:39

申公豹,或许是《哪吒》系列里最矛盾的角色。

他是第一部里血债累累、偷走灵珠的“反派”势力打手;却也是第二部里勤勤恳恳的仙界“卷王”,熬出头的“小镇做题家”代表,对家人无比温柔的大哥哥。

他的挣扎,何尝不是一场普通人与自我较劲的隐喻?这样丰富矛盾的立体形象,让许多人观影后甚至忍不住“全网寻找申公豹,想和他说一句抱歉”。

今天,我们从心理学视角拆解申公豹的故事:看看一个完美主义者,如何被自己“必须优秀”的信念逼入绝境。

01

伤痕的起源:用自律弥补资源劣势

为何申公豹一出现在观众的眼前,就给人以鲜明的“反派”印象?

或许是因为他瘦削的面庞、浓重的黑眼圈、不苟言笑的严肃表情,以及通体黑色的紧身衣——压抑,而又拘谨。

这样的形象,领导看了也不会喜欢。申公豹就是职场里吃力不讨好的典型,而像太乙真人那样自在随性、笑口常开的人,明显更为讨喜。

但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人物性格差异,更体现着资源鸿沟的现实隐喻。

心理学研究显示,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往往通过极端自律来弥补资源劣势,这种策略的确能够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减少行为问题 (Miller et al, 2015),但却可能在心理层面造成一定的伤害——逐渐丧失感知快乐的能力,将痛苦合理化 (Lane et al., 1998)。

就像现实中那些凌晨四点起床背单词的“小镇做题家”,他们不是天生爱吃苦,而是容错率太低,资源太少。从婴儿期到青春期,贫困地区的孩子接触各种不同的娱乐和学习材料的机会都会更少 (Bradley et al., 2001),教育质量差、师资力量薄弱,也缺少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资源。

另外,他们更有可能经历威胁和无法控制的生活事件(如离婚、搬家、父母心理健康问题等),长期处于经济压力、环境压力和家庭压力中 (Bradley & Whiteside-Mansell, 1997; Gad & Johnson, 1980)。

因此,申公豹,至少是早年的申公豹,注定无法像太乙真人那样自在随性。他需要对自己足够“狠”,需要有足够的危机意识,需要有足够强大的自律能力和足够多的努力。

有人说:小镇做题家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心太急,弦太紧。过刚则易断,人生很多事就是需要顺其自然,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就算一时凭狠劲得到了结果,长远来看还是对自身的消耗。”

这就是申公豹“完美主义”的起源。停止用心里的长鞭抽打自己,是他需要迈过的一道重要的人生议题。

02

伤痕的加固: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申公豹的口吃,暴露了他最深的心理创伤——“说错话 = 被否定”。

许多观众能够发现电影里的一个细节:他与家人对话时似乎格外流利,在外却结结巴巴。

心理学研究指出,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下的个体,不仅海马体容易受损,导致学习和语言发育延迟、学业表现较差,杏仁核同样容易出现功能损伤,可能导致社交焦虑等其他心理问题的高发,使他们在社交情境中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回避行为(Hamza et al., 2024)。

并且,有研究表明,社交焦虑和口吃患者的重叠率能达到75% (吴薇莉, 刘协和, 2005),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而且,成年口吃者比儿童的社交恐惧水平更高,经过口吃矫正后的成年人口吃复发情况也和特质焦虑显著相关,治疗后复发口吃的被试,更可能经历高水平焦虑。

因此,申公豹的口吃,很可能来源于长时间的社交焦虑和“完美主义”焦虑。

对申公豹而言,“妖族出身”的标签,让他从离开家乡、踏入阐教的那一刻起,就活在“被审视”的恐惧中。

游手好闲的阐教弟子们的确喜欢对旁人品头论足。就连看起来内心强大的哪吒,在听到这些高高在上的公子哥儿们议论他容貌丑陋时,也气得直接把栏杆柱子拔了下来。

不难想象,有身份地位的哪吒尚且因容貌仪态遭人嘲笑,身为妖族的申公豹想要一步步当上捕妖队队长,一定没少受人非议。这些流言蜚语和旁人心中的成见,成了申公豹一直以来的心魔。

他必须用极端自律证明自己——就像现实中那些“只有考第一才配被爱”的孩子。拼命优秀,只为换取一丝认同。

然而实际上,他所要面对的不仅是旁人心中的成见,更是自己对自己的成见、自己对自己的否定。

也许,普通孩子最该翻越的大山,从来不在外界,而在那颗被偏见与恐惧啃噬的、不敢自我接纳的心。  

而有些大山,本就不值得用一生去攀登。

03

扭曲的信念:不完美,即是深渊

申公豹在电影中的“反派”生涯,始于师父将“十二金仙”席位留给太乙真人。他私自偷取灵珠,试图把培养灵珠的功劳揽到自己身上,这样的做法引得许多人诟病——

他是不是嫉妒心太强了?就像无数动画片中的反派一样因妒生恨。

他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吃力不讨好,领导不会希望你瞒着ta做事的。

这个决策看起来似乎无论如何都不太聪明。然而,站在心理学的角度看却可以理解:

这恰恰是“完美主义者”的崩溃瞬间。

认知行为疗法(CBT)提出,人的极端行为往往源于“核心信念”扭曲。申公豹的信念是什么?

“我必须比所有人强,这样才能得到机会。”

“机会稍纵即逝,错过一次就万劫不复。”

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却被师父一句轻飘飘的话颠覆了。

同时,这样不公平的情境还触发了申公豹一直以来的另一个心病——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

这也如同火上浇油,加剧了申公豹的愤怒。

相对剥夺指的是当人们通过与标准或参考(通常是与自己条件相近的他人或群体)进行比较,发现自己处于较低水平时的剥夺感,以及愤怒、怨恨或不满等负面情绪 (Crosby, 1976)。

通俗来讲,也就是:“大家本来都一样,凭什么你得到的好处比我多?”

在观影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注意到,太乙真人的裤裆里装满了法宝,而申公豹,他只有一柄长鞭。

可见,师父给予太乙真人的偏爱和机会,从来都比申公豹要多得多。也许申公豹也曾经无数次怀疑,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才没有得到师父的偏爱,是自己不够努力才没有争取到机会。但与太乙真人的对比,使他终于认识到——有些东西,是再努力也换不来的。

现实中,多少“卷王”正困在这种逻辑里:

加班到凌晨,却因同事升职而心态崩塌;

考上名校,却因“不是TOP1”觉得自己失败。

完美主义不是自律,而是恐惧的傀儡。

04

写在最后:我们都在申公豹的镜像里

有观众说:“每个心疼申公豹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没被公平对待过的自己。”

但申公豹的终极启示,或许不在于控诉不公。在他的结局里,他选择放弃争夺金仙之位、为良心而战时,那个佝偻的背影反而显得挺拔——

因为他终于挣脱了“自我证明”的枷锁。

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接纳了“魔丸”的出身;而申公豹的悲剧,恰恰在于把价值感寄托在“仙界编制”这个外部符号上。

真正的逆袭不是成为规则的赢家,而是找回被系统异化的人性。

当我们停止证明自己时,自由就开始了。

转自壹心理



一审:李欣

二审:史璐璐

终审:王如全